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Senior Education)
第一部分 邁向高齡社會的挑戰
壹、人口老化對社會的衝擊與影響
一、 社會人口高齡化的意義
人類壽命的延長,事實上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個體生活的目的,不外追求活得久及過得好。生命期的向後推移,人口的老化,正是人類追求生命意義的實現,它是一種人類生活目標的體現,也是一種成就的標準。人口老化是一種正面的轉型,是現代科學的勝利。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就曾以65歲以上老人人口所占的比率,作為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標準。凡老人人口在4%以下者,被歸為青年國,大多是較未開發國家屬之;老人人口在4%至7%之間者,被稱為中年國,大多是較開發中國家屬之;老人人口在7%以上者,屬於老年國,已開發國家均屬之。老人人口在7%以上者的社會,即邁入所謂「高齡化社會」,當老人人口達到14%時,往往被稱為「高齡社會」。
因此,高齡社會,正是一種成就的顯現,其顯示社會經濟的發展、醫藥水準的提高、公共衛生的改善、教育水準的提高,及個人對身心保健的重視等。事實上,社會人口高齡化現象,有其實際的正面效益:
一為社會犯罪率的減少。研究顯示,老年人的犯罪率是各年齡層最低的。犯罪事件,尤其是暴力犯罪,大多為年輕人所為。老年人較有宗教化傾向,也可藉此教導年輕人。
其次老年人容易締造社會溫馨良善的一面,在先進國家,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往往投入志工的行列,在社會各階層默默義務付出,展現服務的光與熱,為締造志工社會而努力。
三為扮演良師的角色,老年人具有相當豐富的工作經驗及人生閱歷,這只能從經驗中方能學到的智慧,可以傳承給年輕人,代代相傳,使社會得以進步。
二、人口老化對社會的衝擊
高齡社會雖然展現了重要的意義,但銀髮革命也對社會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包括財政、經濟、政治、醫藥、照護、建築、商業、教育及家庭等層面:
(一) 國家財政負荷加重:
最直接而龐大的壓力反應在養老金、健康照護及社會照顧等三方面:
1. 在養老金給付方面,由於老人人口的增加,使政府在養老金方面的財政支出快速成長,成為財政上的一項沉重負擔。
2. 在健康照護花費方面,由於老年人健康較差,慢性疾病普及率高,長期臥病的失能者、需要照護者也增多,這些醫藥照護上的支出也相當龐大,幾乎與養老金的支出相當。
3. 在社會福利的支出方面,老人需要多種社會照顧與服務,如老人住宅、到宅服務、家事協助、交通接送服務、心理諮商、居家安全、財務管理、休閒娛樂安排、餐飲服務、法律協助等。在已開發國家,政府在老人福利方面的承諾,約須花費國內生產毛額的9至12%。而美國花在老人福利的費用,約為國防支出的3到5倍。
(二) 經濟成長的下降:
由於老人人口增加,年輕勞動人口縮減,自然影響生產力的下降,生產毛額縮小,而造成經濟成長的下滑。另外,由於老人在總人口中的比率增加,老年人口的依賴比(即65歲以上人口占15至64歲人口的比率)逐漸上升。1960年前,在已開發國家的老年工作人口與老人人口的比維持6.8:1,至2030年預估將降至2.5:1。這種工作者負擔的趨重,將影響整個經濟發展,使其呈現靜止或衰退的現象。
(三)政治方面重視老人相關的政策:
社會上老人人口增加之後,這些老人自然關心他們的津貼與福利。政府的施政為迎合愈來愈多老人的需求,必然在政策上加重老人津貼與福利的支出。新一代的老人,健康良好,教育程度較高,他們會結合成一種團體來影響國家的政策,要求更多的公共預算,這是顯而易見的現象。
(四)商業及消費行為改變:
由於老年人口的增加,帶動行業的消長,以及社會消費行為的轉型,有關老人的市場(mature market)正在全球發展中。首先是有關健康照顧的行業,將是未來最興盛的產業,包括老人醫學服務、手術(如白內障)、藥劑、功能性醫藥,以及多項特殊製造業,例如修復業、視力、聽力輔助器、胰島素注射及人工關節等。其次為與老人相關的專業興起,包括家庭顧問、房地產顧問、老人相關立法及老人醫藥學。再次為有關回復青春的行業或產品,如化妝品、染髮劑、整型美容,以及特殊健康的訓練和設備都可能快速成長。再者,家庭維修和個人服務也將快速成長。最後則為喪葬服務業,有關墓地、葬儀社以及葬禮的相關產品和服務,將更為擴張。過去市埸專家口中的「黃金消費者」是年輕人,現已逐漸被「黃金老人」所取代,因為他們的財富和人數正一起成長中。高齡化社會,其消費者行為會逐漸從製造業的產品轉到對個人的服務上。
(五)房地產業的調整:
老化迅速的已開發國家,其人口成長呈快速縮減,因此,在21世紀的房地產需求已有相當大的不同,對新房宅、新辦公室及新產品的設備需求都會減縮。過去在嬰兒潮時代的新屋需求,是小家庭的三房二廳,目前老人公寓、老人社區、養生村等的需求,正急速增長中。因此,老年潮影響了建築業的走向,也左右了房地產的興衰。
(六)教育重點的轉移:
老年潮的來臨,直接波及教育界。由於嬰兒出生率的降低,各級學校入學學生減少,學校的減班、併校將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但對生命的另一端,由於老人人口的快速增加,老人教育機會的提供,將是一項急遽的需求,如旅遊學習、海外研習、老人寄宿所活動、第三年齡大學、長青學苑等,型態也愈來愈多樣化,參與人數倍增,將帶動老人教育的另一番氣象。其對正規教育的衝擊,包括大學校院的灰色化,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小學改為老人活動中心或老人學習中心,已在若干開發中國家出現。整體教育的重點將會從公共教育中的兒童,轉移到較大年紀的工人企業訓練及退休者的終身學習活動上。
(七)家庭結構窄化及代間增長:
老年潮的來臨,使得家庭外型窄化、變長。由於少子女化的影響,家庭中的下一代旁枝很少,加上壽命的延長,每一代變得很長。每個人的系譜只有樹幹,沒有樹枝,形成所謂的竹竿家庭(pole family)的型態。祖父母多過子女,四代同堂的家庭將變得很稀鬆平常。這種型態的轉變,其影響是前所未有的。
貳、高齡社會的對策
面對高齡社會所帶來的衝擊,不少先進國家提出高齡社會的因應對策,有的以立法方式,有的則是以訂頒對策大綱、研擬計畫,發表宣言、制定白皮書的方式呈現。日本在1986年提出「長壽社會對策大綱」,分別對「就學及所得」、「健康及福利」、「學習及社會參與」,以及「住宅與生活環境」等四大領域提出因應之道;1995年又訂頒「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英國的高齡社會對策,也提出「盎格魯-法蘭西聲明」、「老人教育權利論壇」、「老人教育憲章」等,協助老人再就學、擴充退休前教育活動及推動老人教育等。美國為應高齡社會的來臨,也陸續頒布「禁止歧視老人案」、「綜合就業訓練」、「志願服務法」、「老人教育法」等。綜觀各國及專家學者所提出的因應對策,可以歸納分為以下六點:
一、延後退休:
高齡社會最大的衝擊,來自於財政的負擔,因此,不少國家提出延後退休、津貼延後發給、降低每年的給付數額、縮減福利,以及對當事人進行經濟調查,作為健康照護重行分配的依據等。七大工業國中的五國都已設定未來延後正常退休年齡的時間表。延後退休,可以降低依賴人口,更能補充勞動力,減少勞動人口日漸下滑的人力不足問題。
二、鼓勵更多適齡工作者加入職場,增進勞動力:
鼓勵更多適齡工作者持續工作,或鼓勵適齡工作者的移入,這種作法的好處是立即見效,不像鼓勵生育要數十年後才有成效。要擴張勞動力,可從輔導就業,減少失業或延長工時的方式入手。此外,鼓勵婦女就業,提高就業率,也是增進勞動力的可行方案。
三、鼓勵生育:
鼓勵生育較多的子女,培養更多具生產力的小孩,是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一項較長期因應策略。面對少子女化的現象,許多已開發國認為低生育率將會帶來經濟、福利的威脅,甚至是攸關種族的存續。畢竟一個經濟體的大小,端視未來工作者的品質及權益而定,因此鼓勵生育,成為近年來先進國家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重要策略之一。
四、加強老人健康的照顧:
老人是最需要照護的一群。已開發國家每年在老人健康照護上的支出已成為政府財政上沉重的負擔。面對老年人口的增加,老人病的病患勢必加多,醫療部門需做適當的擴充與調整,例如增加老人病床、醫護人員及照護服務等,從業人員的培養也應及早規劃。另外,重建家庭的倫理觀,培養下一代孝順父母的觀念及照顧父母的責任感,讓照護工作由政府與家庭共同分擔,也是可考慮的政策方向。
五、加強老人休閒活動的規劃:
老人已完成家庭和工作的責任,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由時間,休閒旅遊成為高齡者偏好的活動,老人的休閒旅遊成為一項新興的熱門行業,因此,對高齡者的休閒旅遊應妥為規劃,回應其需求。
六、促進老人的社會參與:
不少研究均指出,老人社會活動的參與越多,其人際關係較佳,生活滿意度較高,而且健康也較為良好。社會參與是維持老年人人際關係脈絡的重要支持體系,包括教育的參與、志工的參與、政治的參與、組織的參與、宗教的參與,以及其他各種社會活動的參與。其中教育的參與及志工的參與,更值得關注。
參、高齡社會中老人教育的必要性
各國在因應高齡社會來臨之際,其重要的對策之一就是學習的提供,例如日本2001年訂頒的「高齡社會對策大綱」的五大對策中,就包括了「學習及社會參與」一項,可見老人教育在高齡社會中的重要。以下茲就高齡社會中,以老人為主體,針對老人的個體發展、家庭生活及社會參與,以及營造對老人親善的高齡社會等四大部分說明老人教育的重要性。
一、以個體發展而言,老人退休前後都必須學習
過去農業社會無所謂的退休,而且社會變動不大,所以老年人的生活經驗仍然可充分地適用。但是在當代工商業社會快速變動之下,老年人的經驗不能符應於社會的變遷,因而老年人退休後,仍然要再學習。人口的老化帶來社會的衝擊,其影響是整體的,身為老年人本身如何因應高齡社會的改變,就必須透過教育與學習的管道。
(一) 學習退休:
退休是充滿了自由,退休初期個體將因充分的自 由而高興不已,但隨著時間的長久,個體將會失去生活的重心而困擾不已。因此退休前教育實施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協助退休者預先建立好退休生活的生活架構。
(二) 退休後的學習:
老年期發展任務的重點,包括1.適應退休與收入的減少;2.適應健康和體力的衰退;3.與自己的年齡群建立親近的關係;4.適應配偶的死亡;5.負起社會和公民的責任;6.建立滿意的生活安排,考慮自己的經濟和家庭狀況,重新安排居住環境。這些都是退休後必須立即適應與學習的重要課題。
(三) 學習心理的健康:
個人在老年期如何做好身心的保健,這是老年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項。對於老年人的照顧,不能僅思考身體的層面而已,更應該要兼顧到心理的層面,因為心理若是不健康,則身體的保健亦將是枉然。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可透過鼓勵老年人更多的社會參與,或是直接增權賦能(empower)給老年人。
(四) 學習意義與智慧:
個體的生存大都在於生命的意義、智慧和靈性等三種不同層次的追求,老年人在生活之中有著許多的經歷,因而較能夠進入智慧的層次。因此,老人教育工作者應該要設計良好的方案,以便讓老年人充分發展其智慧。靈性的追求是最高的層次,因為當個體漸老而喪失身體的某些功能,和失去所愛的人時,便需要內在心理的昇華,沉思其生命的意義,進而超越身體的有限性,達到心理靈性的充實。
(五) 第四年齡時期的學習:
這時期的學習有三種狀況,首先是針對僅身體缺陷而心理健全的老年人而言,可透過到府學習、遠距學習、和生活史與回憶學習的方式來學習。其次,對認知有缺陷與痴呆的老年人,則須有教育的介入,以減緩老年人認知衰退的速度,其中儘量維持老年人的人際互動是十分重要。最後,即是臨終的關懷,讓老年人有尊嚴地度過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是重要的,因而死亡教育的推行是有其必要性。
二、 退休後家庭成為老人生活的重心,老人及其家人都必須學習
一般居家老人在與家屬互動的各種關係內涵有下列情形:
(一) 與配偶的婚姻關係:
老人和家屬之間的互動關係中,以與配偶的關係最為親密,且互動關係最為廣泛密集,以日常生活照顧而言,配偶乃是最主要的提供者,其次為成年子女。老年夫妻退休後的時間安排,對於婚姻生活會產生一些改變和影響,二人可討論決定一些共同從事的活動及個人的活動;家務分工模式也需要二人再協調合作;互相滿足彼此的親密需求與性需求,也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二) 與成年子女的關係:
成年子女基於直系血親的連結關係,與老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亦相當重要。老年父母與成人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是互助互惠的,協調彼此角色改變、覺察兩代差異並調整互動方式,有助於提升兩代關係;老年的經濟對生活滿意度有很大的影響,在衡量自己的需求與支援子女間,妥善安排財務是很重要的;老人的居住安排,宜考慮老人與成年子女雙方的意願與資源,彼此保持適度的距離與尊重是居住品質的重要關鍵;老年父母與女婿、媳婦之間,若能以子女幸福為共識,彼此尊重、溝通得宜,即可減少磨擦,增進情感。
(三) 與手足的友伴關係:
手足關係有可能是家庭關係中維繫最久的,從出生一直到手足死亡為止,親子關係或婚姻關係都不如手足關係的維繫時間來得長久。年輕時與手足培養的深厚情感,於各自成家後可能減少往來的頻率,但在老年時對彼此的重要性仍深刻存在。友伴關係形成老人的社會網絡,對老人而言是重要情緒支持的來源。老人除了同年齡的友伴之外,可透過終身學習,擴展不同年齡層的友伴。
(四) 與孫子女的關係:
身為祖父母,代表的意義與價值是生命的延續、情感的實現、經驗的傳承、心願的實踐等。祖孫關係的維繫除了靠血緣關係外,還有情感的支持、人格特質的影響,以及雙方互動互信的結果。父母親和祖父母的關係會影響祖孫關係,尤其是婆媳之間,因此,促進代間的了解與互動,是需要所有家庭成員都投入心力經營的。除了上述老人與家人互動關係的改變需要學習適應之外,生活在老人四週的家人也必須學習了解老人的身體變化,以及學習如何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
三、培養退休後社會參與的知能,協助老人成功老化
豐富的社會支持網及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延長壽命及生活品質有很密切的關係,它不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也可建立老年人的自信心與價值感,讓心靈保持活躍狀態,在社會上扮演更積極有意義角色。老年人仍然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因而應多鼓勵長者參與和學習新的工作角色。老年人可以有四種新的工作角色:
(一) 持續工作:
老年人可以再就業,使自己感到有存在的價值,生活有重心,因而促進身心的健康。有些工作可以由老年人來做,其工作效率可能比年輕人更好。少子女化的現象使生產力減少,影響經濟發展,如能開發老年人的人力,應該是最立即、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老年人再投入勞動市場,應充實再工作或再就業所需要的新知能,才能順利在職場上再發揮所長。
(二) 擔任良師益友:
老年人可在社會的各階段擔任其新進者的良師益友,將其經驗傳遞給年輕人。透過世代間的經驗交流與傳承,可促進世代間的了解與相融。
(三) 擔任志工:
依據先進國家老人的生活經驗,很多老年人均願意投入志工的行列,為社會善盡其個人的力量,發揮餘光餘熱。但志工的投入,需要予以作觀念的引導,以及志工知能的培養。
(四) 做為研究者:
有些老年人在以往的工作崗位上各有專長,有很多是各行各業的專家,甚至有很多就是教師,如於退休後繼續深入研究本學科和學習本科以外的知識技能,做一個真正的終身學習者,對於學習社會的發展必有所助益。
四、營造對老人親善的高齡社會,全民都需要學習
臺灣社會一向崇尚「敬老尊賢」的觀念,每年農曆九月九日訂為敬老重陽節是一般歐美國家所沒有的節日,但在工商業發達的今天,社會大眾對「敬老尊賢」的觀念已逐漸淡薄,一般人大多只注意到老化的負面,將老人視為不事生產的社會負擔,忽視其正面的價值。
早在1975年美國老人學的權威巴特勒就提出「年齡歧視」的概念,他認為,和種族與性別歧視一樣,年齡歧視也是屬於對某一群體的偏見,而且歧視得沒有道理。「老化」主要並不是一種生理過程,而是一種社會過程或文化過程。要改變大部分人的想法,掃除迷思,替代以有科學根據的論斷,並非易事,因為必須先把過去深植人心的想法連根拔起,就像學習新的事物,必須先拋棄過往陳舊、甚至根深蒂固的東西。因此,必須從小培養對老化的正確觀念,透過正規教育與社會教育,摒除對老年人的年齡歧視,重新喚起全民「敬老尊賢」的觀念,提倡代間了解,促進不同世代的人相互溝通與交融,營造對老人親善的普世價值。
肆、我國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之願景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觀念,已成為WHO、OECD等國際組織對於老年健康政策擬定的主要參考架構。為了使老化成為正面的經驗,長壽必須具備持續的健康、參與和安全的機會,因此活躍老化的定義即為:使健康、參與、和安全達到最適化機會的過程,以便促進民眾老年時的生活品質(active ageing is the process of optimizing opportunities for health, participation and security in order to enhance quality of life as people age)。此一定義正呼應WHO對健康的定義:身體、心理、社會三面向的安寧美好狀態。
因此,政策或計畫促進心理健康和社會連結,是與促進身體健康同等重要,並且使老年人維持自主與獨立,乃是政策目標之一。
完善的社會安全福利措施協助老人建立無虞的生活環境;然而,只有多樣的學習與教育活動,才能真正滿足老年人身、心、靈的需求。在此全球化時代,終身學習已成為現代人民生活的重要一環。終身學習除了重視社會中每一份子的教育平等權的實現之外,也重視公民社會中公民素養的培養,社會生態責任的實現。為了確保老人教育權的落實,促使高齡者成功適應老化,也讓社會大眾瞭解老化的正面價值,老人教育政策必須兼顧社會文化及老人角色轉變的雙重需求,讓臺灣社會整體均能順利邁向高齡社會的發展。
職是之故,在邁向高齡社會和建構終身學習公民社會的多重趨勢下,制訂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即為我國迎向高齡人口發展的因應之道。在此特別揭示「終身學習」、「健康快樂」、「自主尊嚴」、「社會參與」為「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的四大願景:
一、終身學習:
保障老人終身學習的權利,使老人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二、健康快樂:
促進老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快樂,使老人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
三、自主與尊嚴:
尊重老人的自主權、維護老人的尊嚴,滿足老人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權利。
四、社會參與:
鼓勵老人社會參與、世代參與(與不同年齡層的人有交流分享的機會),建立老人的自信心,肯定老人的自我存在價值。
第二部分 老人教育發展之現況
壹、國際現況分析
先進國家如英國、美國及日本等,為因應高齡化的社會,政府已將老人教育納入國家政策,以下簡要說明其老人教育政策之特色。
一、英國的老人教育政策
英國在1983年老人教育權利論壇所發表的「老人教育論壇宣言」是促使老人教育發展更為普遍的關鍵。另有「老人教育憲章」及「老人教育工作手冊」,揭示老人教育工作之執行方針,以配合全國性發展的老人教育,提供全國性機構及地方性質的機構與組織,促使老人教育政策得以落實執行,因此,英國的老人教育政策主要是以聲明和宣言的方式呈現,並非立法的方式。英國老人教育政策的重要特色包括:彈性靈活、對學習資源不利及弱勢族群的特別重視,如獨居者、偏遠者,或退休前後的學習資源之提供等,同時重視老人人力資源的再開發與運用,以及落實教育平權的觀念。
二、美國的老人教育政策
美國早在1970年代初即已邁進高齡化社會,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政府對老人教育與福利益趨重視。由於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採行地方分權制度,並沒有統一的老人教育政策,呈現多元發展的狀況。聯邦的老人教育政策自1961年開始,每隔10年左右,即舉辦白宮老人會議,共同探討老年教育相關問題,對美國的老人教育政策產生重大引導作用。各州的老人政策可歸納為:維持收入、健康與長期照顧、法定的保障、社會服務等四類。老人教育政策則包含在社會服務項下,以免除老人學費政策最重要。此外,在每一州皆設置有關老人業務辦公室,綜理老人的相關事務,獲得極高的評價。美國的老人教育政策特色包括:多元化、依法行政保障老人教育權。諸如:成人教育法、禁止歧視老人法、老人教育法等。以及訂定如職業教育法、綜合就業訓練法等,提高老人人力開發與運用。
三、日本的老人教育政策
日本老人教育政策係以立法為主軸,並作為推動政策的依據。1995年制定「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讓國民能安心度過老年期的生活並享受高齡社會。1996年公布「高齡社會對策大綱」,本大綱係依據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而訂。旨在承繼長壽社會對策大綱的精神,以創造高齡者的生命意義作為支柱。由於2000年時,日本老年人口達到世界最高水準,因而政府重修1996年的高齡社會對策大綱,並提出推動高齡社會政策的基本態度,包括:重新評估對老人的刻板印象、重視預防與準備措施、促進社區活動的發展、重視兩性的觀點、鼓勵應用科技在醫療、福利及提供資訊等五項。日本高齡者教育的施行,係由福利行政部門、教育行政部門、高等教育與民間組織合力推動,而其高齡教育政策特色包括:針對時代變遷與高齡者需求研訂法案、中央政府設置中央教育審議會,負責高齡者教育政策的審議與決策,提供高齡者多元學習與社會參與的機會,並特別重視高齡學習與社區發展的結合。
四、其他國家相關老人教育政策
以瑞典為例,瑞典是全球最典型的福利國家,在最近發展的老人政策中,強調尊重老人的獨立、參與、尊嚴、適當照顧與自我實現,並以提高生活品質為最終目標。同樣的,香港也以提高生活品質為老人政策的最終目標,並鼓勵老人透過繼續教育與志工活動,參與社區各類型活動。
貳、國內現況分析
一、我國老人教育的發展
我國老人教育的發展,由實施途徑來看,可分為政府遷臺後的補習教育、1970年代以後的空中教學及大學推廣教育、1980年代的老人大學、長青學苑,以及1990年代後期至今的社區大學等四個時期。由發展方向則可分為:早期宗教團體發起階段;繼之,因老人福利法施行後,由公部門的社政機構和私部門的社福團體倡導階段;目前,則是在終身教育理念推展下,由教育部門結合政府單位和社會力量推動時期。茲就這三個階段說明之:
(一)1978年至1980年充實生活內涵取向的老人教育
1978年基督教女青年會,為發揚敬老尊賢美德、倡導老人休閒活動、增進老人生活情趣、促進老人身心健康,特創立「青藤俱樂部」,藉演講座談、技藝研習、娛樂休閒等活動,發揮老人再教育的功能,開創老人教育的先河。
(二)1981年至1988年福利服務取向的老人教育
1980年政府公布實施「老人福利法」,次年,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率先與女青年會合作辦理「長青學苑」,可算是我國有組織的老人教育的開始。1983年臺北市政府主導辦理「臺北市長青學苑」,臺灣省政府則於1987年訂頒「臺灣省設置長青學苑實施要點」,並由省社會處輔導各縣市選擇適當處所,設置長青學苑,這些機構對老人教育活動及課程的規劃,以社會福利及休閒育樂的方式為主。
(三)1989年後終身教育取向的老人教育
1989年教育部舉行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會中結論之一為「建立成人教育體系,以達全民教育及終身教育目標」,並訂定「老人教育實施計畫」,明示老人教育的目標為協助老人自我實現、協助老人重新就業及擴充其生活領域。
1991年教育部訂頒「發展及改進成人教育五年計畫」,自此教育單位始重視老人教育的推動。
1993年,教育部公布「教育部82年度獎助辦理退休老人教育及家庭婦女教育實施要點」,補助各鄉鎮市區開設老人學苑及婦女學苑。
1994年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中提出推展終身教育議題,建議對銀髮族教育應詳加規劃,開啟了終身學習的風潮。在此階段,民間團體也積極投入老人終身學習的推廣,如基督教長老教會開設「松年大學」、中國老人教育協會附設「老人社會大學」、台北市敬老協會成立了「敬老遐齡大學」等,全國各地方政府亦積極於各鄉鎮廣設老人文康、休閒及長青學苑等,目前25縣市均有設置。
2002年教育部制頒「終身學習法」,明訂各級教育主管機關應整體規劃終身學習政策、計畫及活動,並確保弱勢族群終身學習資源,增加長者學習的機會。同時由於社區大學興起,其招生對象不限年齡,因此亦提供老年人一個參與學習及社會參與的良好管道。
近年來我國老人教育在實務推動上,可謂蓬勃發展,社會福利部門也由以往文康活動取向,轉變為以老人心理衛生教育、生命關懷、預防保健(含自殺/憂鬱症/失智症)、體適能運動、家庭互動支持等為推動的重點。教育部門則強調老人的終身學習、退休前生活規劃及促進世代間教育活動等,除強調老人學習權和社會參與的落實,更符合未來社會的發展。
二、我國老人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一)缺乏完善的法令
我國有關老人教育相關法令規章,分別於內政部1980年訂頒、1997年、2006年修訂的「老人福利法」,教育部於1991年至1995年辦理的「老人教育實施計畫」,以及教育部1990年公布的「社會教育工作綱領」和1985年公布、1995年修訂的「空中大學設置條例」。而近年來,教育部2002年公布的「終身學習法」及2003年的「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則是以終身教育涵蓋所有的教育與學習形式,並沒有明確以老人為教育對象的規定或保障。目前我國推動老人教育的方式,仍多採取社會福利觀點,將老人視為學習弱勢族群,此種觀點已不適宜。因為在高齡社會,老人是社會的重要主體,亦是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充滿睿智成熟的一群。因此,針對老年族群,我們應由福利觀點走向教育,制訂老人教育的專門法令,積極保障並提供老人教育的機會。
(二)推動體系多元但缺乏統整機制
國內目前辦理老人教育(或進修)的機構,如:補習進修教育、空中大學、社區大學、社教館所及文教基金會係由教育單位主導;而各縣市的長青學苑、文康中心、社會福利團體(或機構)則是由社政單位負責;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亦編列相關預算推動有關農民、榮民、原住民等年長者的服務工作。2006年6月12日行政院送立法院審議的老人福利法修正草案,雖已於第3條明訂「教育主管機關:主管老人教育、老人服務之人才培育與高齡化社會教育之規劃、推動及監督等事項」,然目前老人教育的推動呈現多頭馬車並行的局面,並無統整。我國老人教育屬於終身學習教育的一環,教育主管機關應將老人教育的權責明訂清楚,積極的規劃老人教育相關法令的研訂、資訊整合,以及課程教材的編製等,並與社政相關單位進行跨領域的合作,如此方能保障高齡社會終身學習的成效。
(三)推動經費未受明確保障
各項政策法令皆需要經費的支持,推動的經費未受保障,往往讓計畫推動遲緩,甚或停擺無法執行,針對老人教育的預算,在英國及日本等先進國家皆提出預算公平分享及對老人教育機構進行經費補助的機制,而我國未有老人教育經費保障的相關法令,因此,在各級政府預算編列中,均呈現預算不均或不足的現象。
(四)參與活動之觀念有待推廣
我國傳統上養兒防老、含飴弄孫的觀念,讓許多老人退休後並不會積極參與社會學習活動,從內政部「中華民國94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可知:65歲以上老人日常生活主要活動為「與朋友聚會聊天」、「從事休閒娛樂活動」及「照顧孫子女」為主,參與社會活動的情形以「養生保健團體活動」、「宗教活動」、「休閒娛樂團體活動」為主,而沒有參加進修服務活動高達90﹪以上,相對於先進國家,我國在老人教育的推廣上仍有許多努力空間。
(五)老人教育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有待研發與創新
先進國家的老人教育已跳脫補償性老人教育的思維,從社會變遷需求的角度出發,提供老年人發展性的教育型態與課程,如重視老人人力資本的再訓練、退休前教育的提供,重視弱勢老年族群的教育機會均等,並彈性運用高科技或多元化的教學。反觀,我國教育單位所辦理的老人教育方式仍以演講、座談或識字教育為主,缺乏創新及彈性。未來應加強老人教育的課程研發與創新,提供老年人更適當且有趣的教育活動,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投入學習行列。
(六)缺乏社區性老人教育專屬場所
國內目前仍較缺乏針對老年人學習所發展的社區空間及場所,教育單位大都利用鄰里活動中心、國中小的教室來辦理活動。並沒有充分考量到老年人的需求,如:無障礙空間、座椅高度及燈光照明問題,均為影響老人學習滿意度的因素之一。
(七)相關專業人才有待培養
目前我國老人教育的師資缺乏專業化的培訓,許多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摸索,因此,亟需透過教育及再教育的方式,提升老人教育從業人員及相關單位規畫活動能力,以保障老人教育的專業服務品質。
(八)老人教育相關學術研究亟需投入與支持
若與先進國家相較,我國老人教育不僅在實務,推動上緩慢不前,在學術研究上也顯得普遍不足。因此,支持國內發展有關老人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術理論研究,將會是政策執行與推動的強大助力。
從以上檢討我國老人教育推展的現況,可以發現,在老人教育的制度面(例如立法、教育專業化) 、機制面(例如推動體系、教育場域)及內容、方法上均有待改進,最重要的是在學習主體部分,老人對終身學習的認知、意願與行動均嚴重不足,亟待參考先進國家老人教育的政策,確立我國老人教育目標,提出具體推動策略,透過教育的方法,落實老人的終身學習,營造對老人親
善的高齡社會。
第三部分 老人教育政策之規劃與實施
壹、制定老人教育政策之意義
在高齡化的社會中,老人繼續學習已被先進國家視為一項不可或缺的社會福利措施。因為透過學習,有助於老人因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而學習的過程,可以讓老人重新檢視個人的觀點及行為,促進老人社會適應與家庭和諧;而如將老人教育推動的年齡層向下延伸,讓中年世代國民重視退休後老年期生活規畫,並促進年輕世代與老年世代的交流,有助於改變社會對於老年人的年齡歧視。推動老人教育政策最重要的意義在於:
一、保障老人學習權益,提升老人生理及心理健康,促進成功老化。
二、提升老人退休後家庭生活及社會的調適能力,並減少老化速度。
三、提供老人再教育及再社會參與的機會,降低老人被社會排斥與隔離的處境。
四、培養國人以正確的態度看待老化現象,建立一個對老人親善及無年齡歧視的
社會環境。
貳、老人教育政策之施行對象
老人教育施行的對象應為全民,亦即施行對象除了以老年人為主外,還應包含社會大眾及各級學校學生,說明如下:
一、65歲以上的老人:
老人為參與老人教育活動的主要對象,針對65歲以上的健康老人,應配合其興趣及老年期發展任務,提供多元的終身學習機會,但如重病臥床者,則應以醫療照顧為主,並於復健醫療照顧過程中,嵌入相關教育服務的學習活動。
二、一般社會大眾,包括:
(一)退休前中壯年人:
提供關於老化方面的知識,使其了解老化的正面價值,增進預備退休規劃老年期的生活知能。
(二)老人的家人:
老人退休後,與家人的互動最密切,可提供老人及其家人重新適應家庭生活的相關知能,以及家人如何照顧老人的醫護保健常識。
(三)各級學校學生:
為營造對老年人友善的社會環境,應從小灌輸國人正確的老化觀念,針對各級學校學生應提供世代之間的學習活動及老化知識,增進學生尊重老年人,減少年齡歧視,促進不同世代間的了解與溝通,強化社會對於老年人的正面態度。
(四)其他社會大眾:
透過社會及媒體宣導,提供正確的老化觀念。
三、 老人教育專業人員:
對於擔任老人教育及相關產業的工作人員、教師、志工、安養醫療照顧系統等專業或半專業人員,必須充實有關老化及施行老人教育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確保老人教育的服務品質。
參、老人教育政策之推動原則
一、 社會正義與公平原則:
基於社會資源公平共享的原則,每個人都有共享教育資源的權利,不應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老人教育不可居於附屬地位,而老人教育活動應同時兼顧所有的老人,以達到社會正義與關懷倫理的原則。
二、 多元調適與增能原則:
老人教育的施行,需重視老人生理、心理、與社會調適能力,並促進老人增權賦能原則。
三、 資源整合與分享原則:
由於教育資源有限,為能讓每位老人都能享有學習的權利,教育資源的整合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老人教育必須具備多元的輸送管道,其推動體系應包含教育、社會福利、衛生等公私部門與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共同合作,讓資源相互整合與分享。
四、本土化與社區化原則:
基於老人生理及心理狀況,老人教育應以社區為學習活動的場域,並兼顧在地性及本土性,以實現「在地老化」的社區教育原則。
五、社會參與及自主原則:
老人教育的推動需兼顧所有老人的學習需求,並需運用不同的策略,讓老年人願意且樂於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以提升其自主參與社會的動機。
六、專業化原則:
老人教育的工作者必須具備教師專業素養,因為不同年齡層的受教者,具備不同的學習特性與型態,必須採用不同方式的教學。專業化的教學品質及多元的課程設計,能提升受教者對於課程的滿意。
秉持上述原則,本白皮書即以終身學習體系為整體架構,以老人為學習主體,並轉化社會大眾對於老人的刻板觀念,不僅銜接教育部歷年的政策發展,回應老人教育發展現況面臨的問題,更重視社會整體的未來發展趨勢所需。
肆、老人教育政策之目標
一、倡導老人的終身學習權益。
二、促進老人的身心健康。
三、維護老人的自主與尊嚴。
四、鼓勵老人社會參與。
五、強化老人的家庭人際關係。
六、營造世代間相融合的社會。
七、提升老人教育人員之專業素養。
伍、老人教育政策之推動策略
本政策基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不因種族、性別、年齡、階級而有不同待遇,積極開拓老年人的受教權利與機會,建立一個以終身學習為願景,提供老年人健康快樂、自主自尊與社會參與的理想社會。為達成目標,並配合國家整體發展,爰提出老人教育政策的具體策略如下:
一、建構老人教育終身學習體系,整合教育資源
臺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全面推動老人教育並使國人具備了解老化之知能已刻不容緩,然而在目前缺乏法源依據及並無充裕的經費支援之下,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的資源整合益顯重要。在中央單位方面,應檢視歷年有關老人的相關法規,及研訂老人教育、老化教育相關施行計畫,整合各部會目前推動老人教育活動等資源。在地方政府方面,教育局應因應區域人口高齡化,整合縣(市)內國教、社教、衛生、社福及民間教育資源,合力推動高齡教育工作。透過政府的鼓勵及統籌,將各系統資源整合,除有利於教育資源流通,更有助於老人教育的推動。
二、創新老人教育方式,提供多元學習內容
為適應高齡化社會,老人及全民所需學習的內涵如下:
(一)知性、休閒、養生並重的學習活動
此類學習活動的對象以老年人為主,著重於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層面,並充實其知能,可藉由地方政府、民間團體規劃休閒式的學習活動或資訊科技的研習,讓老人能走出家庭,接觸社區與社會,以拓展其人際關係,減少與社會的隔閡。另外,為讓老年人有再貢獻社會的機會,因此提供志願服務及再就業的知識與技能,使健康的老人有能力再服務社會,也是老人拓展人生價值的主要學習內涵。
(二)完備的退休前準備教育活動
此類學習活動的對象以中老年人為主,鼓勵各機關、團體與公司行號提供退休前準備教育,課程內容則可包括理財、退休生涯規劃、老年身心保健及老年家庭生活適應等內容。
(三) 家人及代間相處學習活動
此類學習活動的對象係以各級學校學生為主,可於學校、社區中推動,以認識老化教育、祖孫活動、家人關係及經驗傳承或實際體驗教學等學習為主,有助於年輕世代對老化的認識並培養正確之態度,同時也提供高齡者貢獻智慧與傳承文化的機會,促進代間的交流。
三、強化弱勢老人教育機會
聯合國關懷老人原則之一,即為無論年齡、性別、種族、能力、經濟貢獻或其他狀態的差別,一律平等對待之。
老人教育是老人的基本人權之一,在推展老人教育的同時,除了為身心健全、高知識、高社經地位的老人提供適當的教育型態外,也應該關注身心障礙、原住民、獨居老人、貧窮老人及偏遠地區、鄉村地區等弱勢老人的教育權利,如此方為真正落實老人教育權的實現。為了解弱勢老人教育的需求,應定期辦理需求調查,並透過社區、鄰里或福利機構等各種管道,增設或改進現有的學習環境、資源與設施,並成立相關的教育服務團體,提供諮詢與輔導服務,以提升他們的能力與自信心,有尊嚴且樂觀的生活。
四、促進老人人力再提升與再運用
(一)促進老人再就業及職業發展
老年人擁有數十年豐富的知識、才能及智慧,退休後如果無所事事,等於是浪費人才,因此協助老人再就業及促進老人職業發展,將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在英國、美國及日本等先進國家,對於老人職業發展都訂定相關的政策及施行辦法,日本不僅立法保障高齡者就業環境與繼續雇用的雇用安定法,更結合培訓機構來推動高齡者就業。因此,了解老年人的再就業需求,規劃適合的相關技能知識,運用他們的知識及智慧再度回饋社會,也能增加老年人的自信心與認同感。
(二)培養老人具有志工服務的態度與素養
國家人口高齡化之後,老年的人力的運用亦顯重要,因為老人在完成家庭與社會責任後,他們擁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重新服務社會。因此培養老人具有志工服務的態度及素養,是老人教育重要的措施,除了可提高生命的意義及價值感,更由於他們的投入補足了許多基層服務及勞動的缺口,提昇社會整體的運作,及樹立服務社會的良好典範。
(三)鼓勵老人重返校園或企業職場成為人生導師
目前我國公教人員退休平均年齡為54.9歲,根據93年統計,國人男性平均壽命為73.47歲、女性為79.70歲,這些高教育水準之退休人力,如能重返校園協助學校推動認輔等工作,可提升弱勢學生學習成就。
此外,學校或可延請社區中的耆老及傳統技藝師傅至學校,以社團活動的方式帶領學生認識傳統藝術,除了讓老人覺得有成就感外,更能增進代間的接觸機會,另外學校亦可辦理世代交流活動或體驗學習活動,藉由活動的進行讓學童更尊重老人。
在企業職場方面,經營者亦可借重退休員工的專業知能,延請其重返企業職場,擔任顧問、講師或新進員工輔導員等職務,除可協助企業傳遞工作經驗,並可藉此將豐富的人生閱歷傳遞給新進員工,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形象及員工向心力。
五、以家庭共學的策略,協助老人重新適應老年期的家庭生活
以家庭生命歷程來看,老年期是人生最悠閒的黃金時期,而且與家人的互動最頻繁,提供老年家庭生活教育的活動,可幫助老年人經營家庭中的人際關係,提升對於老年家庭生活的滿意度。
內政部「中華民國94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65歲以上老年國民對老年生活的期待為:
「身體健康的生活」占36.33﹪,「能與家人團圓和樂的生活」占30.98﹪,顯示國人對於家庭及家人的重視。本策略可結合全國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辦理老人家庭教育活動,如:老年婚姻教育、祖孫活動、家庭人際關係等,有助於老人度過愉快的晚年,另可辦理祖孫的代間家庭親子活動,促進家庭三代或二代之間的交流。
六、於正規教育中融入成功老化觀念
老人教育的施行對象除了老人外,更涵括各級學校學生,為重新喚起我國「敬老尊賢」的優良美德及建立無年齡歧視的社會,在學校正規教育部分,應落實將老化知識列入課程內容,並因應高齡化的人口結構,調整部分學科或增設相關系所。
(一)高等教育方面:
將高齡學或老化教育等科目,列入學生課程 選修,並鼓勵學生組成服務社團,關懷偏遠地區老人。另可結合旁聽制度,開放老人學習旁聽,或發展大學校園老人寄宿所活動或第三年齡大學等活動,以鼓勵老人參與學習。
(二)技職教育方面:
因應老年人口增多,應適度增設長期照顧體系之人力培育及發展適合老年人之技術教育課程。
(三)中等教育方面:
在高中、高職正規課程中,可加入高齡學、老化教育等學習內容,並配合校外觀摩及學習,以促進對老年人的認識,並可鼓勵學生運用社團活動,討論老化議題及關懷老人。
(四) 國民教育方面:
目前國民中小學課程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之「生活」、「社會」與「綜合活動」等三項課程學習學習領域中列有社區關懷、公共服務等單元主題,學校可藉由參觀、訪問老人安養機構,以及實際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等活動,來實施老化知能課程,以強化對於高齡者之尊重,並增加年輕學子與老年人之間的互動與溝通。
(五) 幼稚教育方面:
可於每學期規劃辦理「認識祖父母」等代間學習活動,運用團體活動、講故事等活動,帶領幼兒認識老人,進而從小培養樂於與老人親近,以及敬重老人之心。
七、以社會教育辦理世代間教育及交流活動
運用地方文物館、圖書館、社教館、博物館、家庭教育中心等社教機構,辦理老化知識宣導活動及代間教育學習活動,可開闢討論空間或成立老人說故事團體,讓老人的豐富經驗與文化能夠傳承給下一代,增進民眾了解老人,並可定期辦理老人教育學習成果展、發表會及交流活動等,除增強學習者的成就感外,更可強化老化的正面意義及價值。
八、增設老人教育學習場所,建立社區學習據點
為提倡「在地老化」理念,應鼓勵各有關單位於社區內增設老人教育學習場所,以確保老人學習的便利性。例如:協調地方政府釋出因少子女化造成正規學校閒置的資源,包括:場地、師資、軟硬體設備等,並加設無障礙設施,轉化為「社區老人教育學習中心」。又如:社教機構、社區大學、老人福利中心、長青學苑、安養機構、農會或廟宇等場所,皆可作為老人的學習場域。另外,縣市政府、文化中心、地方藝術中心、圖書館等公共場域,可提供老人學習成果的展示空間,有助於老人學習的動力及增進他們學習的成就感。
九、提升老人教育人員之專業素養
老人教育的教學方式並不同於一般教學,必須了解老人的學習需求及配合其生理及心理的狀況,才能設計適性的學習課程。因此,研發適性的教材及培植老人教育專業人力,有助於老人教育專業化。所以,應針對老人相關機構人員,建立適當且專業的培訓及再教育的機制,並將此一專業師資人力進行整合及建置,提供相關機構辦理老人教育活動所需。
十、建置老人教育資訊網站
電腦網路已成為終身學習的必要工具之一,彙整及分析各機構辦理老人教育活動型態及性質,建置老人教育整合型資料庫,提供教學與教材研發之應用,並建置溝通平台網絡,有效分享、交換及創造老人教育之成果,讓學習者,可即時獲得老人教育最新訊息。
十一、建立老人教育評鑑及獎勵機制
為落實老人教育政策的施行,中央機關及地方政府應研訂相關評鑑辦法及獎勵措施,評估及獎勵各機關、民間團體及個人辦理老人教育之成效,透過評鑑的機制,確保老人教育的適當性與優良性;透過獎勵的方式,使民間團體、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共同投入資源經營老人教育工作。
第四部分 老人教育政策之行動方案
方案一:建構老人終身學習體系
1-1 整合教育體系:
整合教育部門所屬之各級學校、社教機構、社區大學、家庭教育中心、文教基金會等單位,辦理老化教育、代間學習、退休前準備教育、社區銀髮志工研習、老年家庭教育、保健養生教育等,並鼓勵大專校院結合旁聽制度開放老人選修大學課程,或於寒假、暑假發展大學校園老人寄宿所或開設第三年齡大學的活動。
1-2 結合社福體系:
鼓勵社會福利部門所屬之長青學苑、老人福利中心、老人文康服務中心及民間福利組織,辦理各項老人教育活動,包括老人心理衛生、生命關懷、預防保健(含自殺/憂鬱症/失智症)、團體治療、體適能運動、家庭互動支持、生活調適及健康促進維護等。
1-3 結合衛生醫療體系:
鼓勵衛生醫療部門之相關醫療院所辦理老人醫療保健知識、用藥安全知識、銀髮志工訓練。
1-4 結合文化體系:
鼓勵文化部門所屬文化中心、藝術中心辦理老人技藝研習、文化經驗傳承、藝文活動,以及提供老人學習成果展示空間。
1-5 結合公務人力體系:
結合公務人力的在職訓練施行退休前準備教育課程,包括認識老化、理財規劃、健康保健、休閒規劃等議題,並列入「終身學習護照」時數,讓屆齡退休之公務人員及早規劃未來老年生活。
1-6 結合其他體系:
包括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等單位,針對原住民老人及老年農民提供學習教育活動,例如保健知識、第二職能之訓練、休閒學習、家庭人際關係、代間教育活動等,以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學習,健康老化。
方案二:創新老人教育多元學習內容
2-1 以老人為對象之學習內容
2-1-1 保健養生學習活動:以促進老人保持身心的健康為主,如養生保健、
看病及用藥知識、健康常識等。
2-1-2 體育休閒學習活動:以增進老人體能之戶外活動,如槌球等。
2-1-3 藝術與公民教育學習活動:以協助老人提昇美學知識,透過藝術抒發
與表達自我的生命故事,如美術、音樂、戲劇欣賞等課程。
2-1-4 家庭人際學習活動:以增進家人世代間關係融洽之活動,如老年夫妻
活動、婆媳活動、祖孫活動或代間互動等。
2-1-5 消費保護學習活動:以建立老人正確消費觀念為主,如不購買來路不
明之藥品及食材。
2-1-6 理財規劃學習活動:以協助老人妥善規劃,晚年生活無虞,如規劃退
休基金、金錢運用觀念。
2-1-7 職能發展研習活動:讓有能力與有需求之老人重回職場。
2-1-8 觀摩學習活動:以拓展學習經驗為主,如參觀學習、旅遊學習等,讓
老人走出家庭,接觸社會。
2-1-9 銀髮志工研習活動:以實現老人自助助人的目的。
2-1-10 科技資訊研習活動:以提昇老人資訊知能為主,如學習電腦基礎、參觀
資訊科技活動及展覽。
2-2 以將退休者為對象之學習內容
2-2-1 理財規劃學習活動:學習規劃退休基金、健全的家庭財物管理觀念等。
2-2-2 退休生活規劃研習活動:學習退休、培養興趣、學習妥善規劃時間等。
2-2-3 保健養生學習活動:學習養生保健、用藥知識、健康常識等。
2-2-4 老年家庭生活適應研習活動:學習家庭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的規劃。
2-3 以一般社會大眾為對象之學習內容
2-3-1 認識老化:認識老人的身體及心理的變化。
2-3-2 家庭倫理教育:家族成員相互尊重及關懷之教育活動。
2-3-3 代間教育:世代間的交流、經驗傳承、祖孫活動等。
2-3-4 居家安全及照顧教育:認識老人的身體及心理變化、學習照顧老人、
視居家安全等。
2-4 以各級學校學生為對象之學習內容
2-4-1 認識老化:認識老人的身體及心理的變化。
2-4-2 祖孫活動或老人經驗傳承活動:世代互動、老化體驗教學、文化技藝
的傳承等。
2-4-3 校外觀摩及關懷活動:參觀老人相關機構、社區服務及關懷老人等活
動。
2-4-4 高齡議題社團活動:鼓勵學生以社團方式,探討高齡的議題及服務偏
遠地區老人。
方案三:強化弱勢老人教育機會
3-1 針對偏遠及獨居老人優先辦理休閒教育活動,以鼓勵其走出家門,參與社會
教育學習活動,增進其身心健康。
3-2 辦理弱勢老人教育需求調查:進行弱勢老人學習需求調查,規劃學習資訊服
務送到家的機制。
方案四:活化老人社會參與能力
4-1 培養再就業的職能:
為因應老年人力再運用,鼓勵技專校院研發適合退休後學習的技術教育課
程,並開設促進老人職業發展相關課程,以協助老人再就業,並鼓勵企業界
及相關機構提供老人就業機會,讓國人於退休後仍能再度貢獻於社會。
4-2 培養樂於當志工的知能:
鼓勵社教機構及民間團體,策劃辦理老人志工研習課程,讓老人的智慧可以
再加運用,並可延請老人擔任志工,讓老人有機會回饋及服務社會大眾。
4-3 鼓勵重入校園成為人生導師:
鼓勵學校招募社區退休教師或高教育之退休人力,協助學校推動認輔工作。
4-4 鼓勵重入職場成為職業導師:
鼓勵企業經營者延攬退休員工重返企業職場,擔任顧問、講師或新進員工輔
導員等職務。
方案五:提升老人及其家人家庭教育知能
5-1 辦理以老人為對象之老人家庭教育活動:
結合家庭教育中心辦理老年婚姻教育、家庭人際關係(如:婆媳關係、代間
關係、老年手足關係等),並研編相關教材及教案,以利推動。
5-2 推動以老人及其家人為對象之老年期家庭共學活動:
結合家庭教育中心、社教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及相關民間團體辦理代間家庭
共學活動,並運用老人之豐富人生智慧,進行家族經驗傳承活動。
5-3 推動祖孫日活動:
為促進年輕世代與老年人之互動關係,結合學校及相關機構推動「祖孫日」
活動,其活動方式多元化的型態進行,以促進互動。
5-4 針對老人的家人提供照顧老人的知能:
結合相關機構及團體提供家人認識老人的身體變化及正確的照顧知識。
方案六:透過正規教育體系,從小灌輸正確老化及世代間相融合理念
6-1 在幼兒教育方面:
研發幼稚及托兒教育認識老化教材及教案,如:經驗及文化的傳承、認識老
人的身體變化、老人在家庭的角色等,並結合幼托機構辦理祖孫互動之代間
活動,以增進幼兒和老人相處機會。
6-2 在國民教育方面:
研發國中、小學生老化教育能力指標、學習內涵及教材、教案,並列入教學
活動,鼓勵學校結合節慶或教學目標辦理「祖孫日」、「敬老日」或「敬老週」
活動,讓學生更能深入體會老人的處境及正面價值,並進而尊敬老人。
6-3 在中等教育方面:
於高級中等學校之課綱內,加入高齡學、老化教育等學習課程,並鼓勵學校
配合校外觀摩及辦理實際教學體驗活動。
6-4 培育未來教師具備老化教育的觀念:
鼓勵師培機構將老化議題納入課程,使教師具備老化教育知識,才能於未來
的教學工作上融合運用。
方案七:透過社會教育,營造對老人親善之社會
7-1 製播廣電節目:
擬訂相關補助要點,鼓勵大眾傳播媒體製作宣導老年人的正面形象節目或廣
告,拍攝老人終身學習的過程,並多報導有關老人的正面新聞,藉以宣導老
人教育的重要性,提供社會大眾健康及正確老化的理念。
7-2 辦理倡導老人終身學習活動:
結合社教機構及文教基金會每年於九九重陽節辦理以終身學習主軸之敬老
活動,內容包括藝文作品展示、家庭教育、休閒學習教育、體育保健教育等,
讓老年人度過不一樣的重陽節。
7-3 研印「認識老化」宣導手冊:
讓社會大眾藉由宣導手冊認識老人。
7-4 辦理世代間教育活動:
結合社教機構、家庭教育中心、社區大學、文教基金會及相關民間團體,以
多元化的活動型態推動「祖孫日」活動,促進年輕世代與老年人之互動關係。
方案八:增設老人教育學習場所
8-1 廣增社區老人學習場域:
為便利老人學習,於各區廣闢老人學習場域,包括教育體系之社教機構、社
區大學;社福體系之老人福利中心、長青學苑、安養機構等場所,另可結合
廟宇、農會等單位,提供空間供老人學習。
8-2 釋出學校閒置空間:
鼓勵地方政府活化閒置空間,釋出中、小學閒置教室、師資及設備,規劃為
「社區老人教育學習中心」,以在地老化的觀念,提供社區老人學習場域。
8-3 提供老人學習成果之展示空間:
結合地方藝術中心、文化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社教機構,提供老人學習
成果展示空間,增加老人學習樂趣及成就感。
方案九:提升老人教育人員之專業素養
9-1 研發老人教育教材:
鼓勵學術單位及民間團體,發展各類型老人教育推動模式,並依其推動模式,
研發具創新性、多元性的教材及教案,以方便老人學習。
9-2 培訓老人教育專業師資人力:
辦理老人教育工作人員及種子教師培訓,並鼓勵專業人才投入。
9-3 辦理繼續教育:
辦理老人教育專業工作者之繼續教育。
9-4 建立老人教育人才資料庫:
整合及建置老人教育相關專業師資平臺,提供相關機構延聘老人教育師資之
參考。
9-5 老人教育國際化:
補助學術單位或民間團體辦理國內、國外老人教育相關研討會,及參訪、合
作研究等計畫,並提供國外研究管道,協助老人教育專業人才之養成。
方案十:建置老人教育資訊平臺
10-1 建置老人教育資訊網路:
彙整及分析各機構辦理老人教育活動型態及性質,並整合老人教育學習資
訊。
方案十一:建立老人教育評鑑及獎勵機制
11-1 研擬評鑑措施:
委託專業團體研擬評鑑機制,評估各單位辦理老人教育活動執行成效。
11-2 研擬獎勵制度:
為鼓勵相關單位辦理老人教育活動,委託專業團體研擬獎勵表揚制度,以
建立老人教育制度化。
結語
隨著醫療技術與生活水準的提升,我國高齡人口逐年增加,已逐漸發展為高齡社會。在全球化潮流之下,終身學習乃是各國努力發展的重要趨勢,終身學習除了提升社會每一份子平等學習的機會之外,更是老人再教育、再成長與社會參與的良好機制。而臺灣社會變遷,在家庭結構改變,少子女高齡化的趨勢下,家庭照顧老人的功能逐漸淡去,老人必須透過學習,由被照顧者的角色轉變為自我照顧的角色。
為因應高齡社會的來臨及社會趨勢的發展與需求,應正視老人學習權的落實及多元老人教育課程、教材的研發,唯有發展多元、實用的老人教育及學習活動,方能使社會降低年齡歧視的不良社會現象,營造成功老化的正面社會形象與態度,讓老人自助亦可助人,積極營造一個平等、健康、均衡的高齡社會。
邁向高齡社會,讓高齡者尊嚴且健康的生活,社會多元且包容的進步,老人教育政策是一明確的理念,也是一項堅定的政策,理念的宣示與政策的制訂,正需要政府、民間、企業、社區、家庭及每個人的共同努力。
本白皮書所提之各項目標、要點及具體策略,尚須長期推展始能落實。這需要政府與全體國民共同來正視高齡社會的來臨,讓老人接受教育的基本人權能真正落實,而無年齡歧視的社會文化也能具體實現,這正是我國邁入21世紀老人紀元的社會過程中,社會和諧進步的具體目標,也是高齡者經由學習,追求健康教育,尋找自主尊嚴,並能積極參與社會的最佳保證。
附錄: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之目標、推動策略及行動方案
目標、推動策略、行動方案
目標一、倡導老人終身學習權益
推動策略(一)建構老人教育終身學習體系,整合老人教育資源
行動方案一:建構老人教育終身學習體系
1-1 整合教育體系
1-2 結合社福體系
1-3 結合衛生醫療體系
1-4 結合文化體系
1-5 結合公務人力體系
1-6 結合其他體系
目標二、促進老人身心健康
推動策略(二)創新老人教育方式,提供多元學習內容
行動方案二:創新老人教育多元學習內容
2-1 以老人為對象之學習內容
2-2 以將退休者為對象之學習內容
2-3 以一般社會大眾為對象之學習內容
2-4 以各級學校學生為對象之學習內容
目標三、維護老人的自主與尊嚴
推動策略(三)強化弱勢老人教育機會
行動方案三:強化弱勢老人教育機會
3-1 針對偏遠及獨居老人優先辦理休閒教育活動
3-2 辦理弱勢老人教育需求調查
目標四、鼓勵老人社會參與
推動策略(四)促進老人人力再提升與再運用
行動方案四:活化老人社會參與能力
4-1 培養再就業的職能
4-2 培養樂於當志工的知能
4-3 鼓勵重入校園成為人生導師
4-4 鼓勵重入職場成為職業導師
目標五、強化老人家庭人際關係
推動策略(五)以家庭共學的策略,協助老人重新適應老年期家庭生活
行動方案五:提升老人及其家人之家庭教育知能
5-1 辦理以老人為對象之老人家庭教育活動
5-2 推動以老人及其家人為對象之老年期家庭共學活動
5-3 推動祖孫日活動
5-4 針對老人的家人提供照顧老人的知能
目標六、營造世代間融合之社會
推動策略(六)於正規教育中融入成功老化觀念
行動方案六:透過正規教育體系,從小灌輸正確老化及世代間相融合理念
6-1 在幼兒教育方面
6-2 在國民教育方面
6-3 在中等教育方面
6-4 培育未來教師具備老化教育的觀念
推動策略(七)以社會教育辦理世代間教育及交流活動
行動方案七:透過社會教育,營造對老人親善之社會
7-1 製播廣電節目
7-2 辦理倡導老人終身學習活動
7-3 研印「認識老化」宣導手冊
7-4 辦理世代間教育活動
推動策略(八)增設老人教育學習場所,建立社區學習據點
行動方案八:增設老人教育學習場所
8-1 廣增社區老人學習場域
8-2 釋出學校閒置空間
8-3 提供老人學習成果之展示空間
目標七、提升老人教育人員之專業素養
推動策略(九)提升老人教育人員之專業素養
行動方案九:提升老人教育人員之專業素養
9-1 研發老人教育教材
9-2 培訓老人教育專業師資人力
9-3 辦理繼續教育
9-4 建立老人教育人才資料庫
9-5 老人教育國際化
推動策略(十)建置老人教育資訊網站
行動方案十:建置老人教育資訊平臺
10-1 建置老人教育資訊網路
推動策略(十一)建立老人教育評鑑及獎勵機制
行動方案十一:建立老人教育評鑑及獎勵機制
11-1 研擬評鑑措施
11-2 研擬獎勵制度
說明:1、這份白皮書內容豐富,編寫甚佳,因此經整編後,摘錄於此,是為良
好教材,尤其內容牽涉相當廣泛而完整。
2、資料來源:教育部;網址:http://www.edu.tw。
附錄: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
張貼時間:2007/1/2 上午 10:00 資料來源:教育部
為推動落實老人的學習權益,並讓社會大眾瞭解老化的正面價值,教育部特於老年人口即將突破10﹪的前夕公布「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希望建構一個對老人親善的生活環境及無年齡歧視、世代之間和樂共處的融合社會。
近年來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我國早在民國82年就正式邁入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7%),到今年11月底前,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已達228萬833人,占總人口比率約9.99%,預估到民國11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0.6%,達到超高齡社會。對人類社會而言,老人人口的比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發展的指標之一,而人口結構的老化是社會發展成就,正以顯示我國在經濟發展、醫藥水準的提升、公共衛生的改善、教育水準的提高,乃至於對於個人身心保健的重視等,都有顯著的發展。然而,不可否認,國家人口結構高齡化,對於國家的財政、經濟及商業行為,及家庭結構的改變都具有重大的影響。
近年來國際組織與先進國家為因應高齡社會的來臨,相繼將老人教育政策列為國家發展的重點策略之一,對老人教育投入許多心力與資源。本部體認臺灣社會正面臨快速老化的嚴厲考驗,唯有靠教育的途徑,才能讓民眾以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議題,並具備適應高齡社會的能力及準備。因此,本部著手研擬具前瞻性、務實性的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 93年先委託國立中正大學專案研究老人教育政策,94年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編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在前後歷經4次座談會、4次公聽會及數次的編修,終於完成「邁入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
白皮書中建構施行老人教育之全民體系網絡,以正規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合力推動:
1. 幼稚教育規畫進行世代交流活動;
2. 國民教育將老化知識納入九年一貫的議題,教導學生認識正確老化知識;
3. 高中職教育開設老人學相關課程或進行校外體驗教學;
4. 技職教育可因應人口高齡化所產生的老人照護人力問題 ,而調整相關
科 、系、所,培養照護的人力,並開設適合老人學習的技能活動,讓有
能力及有需要的退休人事可以重回職場;
5. 師培機構則培育未來教師具備老化知識;
6. 而高等教育除開設老人學相關課程外,更可運用學校的優勢,規劃辦理
老人寄宿所活動或第三年齡大學。
7. 在社會教育則結合社教館所、社教工作站、社區大學及家庭教育中心,
並結合內政體系之長青學苑及衛生體系與其他單位,辦理社區老人終身
學習活動、代間家庭教育及退休前準備教育之宣導活動,並提供老人學
習活動成果展示空間,並整合教育資源,將閒置空間釋出,廣設「社區
老人學習中心」,以「在地老化的理念」推動老人教育工作。藉以落實「邁
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四大願景—「終身學習」、「健康快樂」、
「自主尊嚴」和「社會參與」。
對本白皮書內容有興趣的民眾或單位,可由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電
子佈告欄處或進入社會教育司查詢,各相關單位如有意配合教育部推動老人教育政策辦理老人終身學習活動、世代教育活動及退休前規劃活動,可依本部公布「教育部補助辦理家庭教育老人教育婦女教育活動實施要點」申請補助計畫經費,相關要點亦可由本部社會教育司網站查詢。
(已經過編者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