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長達10年的追蹤顯示,2/3的老人有運動的習慣,1/3不運動是怕受傷、沒伴、顧孫等。而每週至少維持1次運動的老人,少見住院、憂鬱、失能等問題,健康情形比較好。

據「中央社」報導,衛生署1996年到2007年4次的老人身心狀況追蹤調查顯示,銀髮族運動比例從56.0%上升到65.7%。阿公較多,阿嬤們迎頭趕上,男女運動習慣差異從12%縮減至5%。就年齡層比較,70到74歲的長者7成有運動習慣,比例最高,到了85歲以上,半數仍有運動。

國健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長陳姿伶說,老人家每週至少做1次有點喘或發汗的運動,養成習慣後,住院、掛急診、死亡率、憂鬱傾向的比率,顯著低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至於自行進食、轉位、室內走動、穿衣、洗澡、如廁等6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量表(ADL)的失能情況,也少很多。

運動老人唯一使用較多的醫療服務是門診,陳姿伶和台北醫學大學老人護理暨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紀玫如指出,這是因為這群老人勤於預防保健檢查,慢性病固定回診,不讓小病拖成要住院或急診的大病。

不時有外電報導歐美老人勇敢跳傘、挑戰雲霄飛車等壯舉,相較之下,台灣老人偏愛溫和柔緩的運動。2007年的健康行為危險因子調查顯示,7成老人從事的運動是散步或健走,其餘是健身操、甩手、騎車等。

雖說運動有益健康,卻仍有1/3老人明明健康許可卻沒在運動。紀玫如分析,頭號原因是自覺身體不好怕受傷,尤其曾經跌倒過的人,更怕動了傷筋骨;其次是沒有伴,無法建立興趣或分享運動之樂;再來是顧孫子,沒時間運動。
 

陳姿伶說,運動可以分段做,老人家晨起做操、飯後散步,累積起來也有運動效果;運動前暖身、穿上止滑有彈性的運動鞋,可避免運動傷害。

 

在鼓吹老人運動好處、發動孫子勸爺爺奶奶動起來時,紀玫如說,有些地方缺乏適合老人的運動場所,地方父母官可以考慮活化蚊子館、公所廣場,提供老人使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san7965 的頭像
    susan7965

    susan7965的部落格

    susan7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